四 川_中国政府网

2023年3月20日 作者 admin

四川地处中国西部,是西南、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,是承接华南华中、连接西南西北、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。辖区面积

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,地处长江上游,介于东经92°21′~108°12′和北纬26°03′~34°19′之间,东西长1075公里,南北宽900多公里。东连重庆,南邻滇、黔,西接西藏,北界青、甘、陕三省。面积48.5万平方公里,次于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和青海,居全国第五位。

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,地形复杂多样。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,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,高差悬殊,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。西部为高原、山地,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;东部为盆地、丘陵,海拔多在1000米~3000米之间。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、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。

东部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,面积16.5万平方公里。盆地北部为秦岭,东部为米仓山、大巴山,南部为大娄山,西北部为龙门山、邛崃山等山地环绕。该区气候温暖湿润、冬暖夏热,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毫米~1200毫米,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。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。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,土地肥沃,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,土地生产能力高;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,海拔400米~800米,地势微向南倾斜,岷江、沱江、涪江、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;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,分别为华蓥山、铜锣山、明月山。

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,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,平均海拔3000米~5000米,高寒气候,高山草甸植被。

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,山高谷深,山河相间,山河呈南北走向,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、岷江、邛崃山、大渡河大雪山、雅砻江、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,主要分布为寒带针叶林、温带针阔混交林、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混交林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。

四川气候复杂多样,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。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,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:

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。该区热量条件好,全年温暖湿润,年均温16℃~18℃,积温4000℃~6000℃,气温日较差小,年较差大,冬暖夏热,无霜期230天~340天。盆地云量多,晴天少,全年日照时间较短,年日照仅1000小时~1400小时,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小时~800小时。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1000毫米~1200毫米,50%以上集中在夏季,多夜雨。

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。该区全年气温较高,年均温12℃~20℃,日较差大,年较差小,早寒午暖,四季不明显。云量少,晴天多,日照时间长,年日照时间为2000小时~2600小时。降水量较少,干湿季分明,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,年降水量900毫米~1200毫米,90%的降水集中在5月—10月。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,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。

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。该区海拔高差大,气候立体变化明显,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、暖温带、中温带、寒温带、亚寒带、寒带和永冻带。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,河谷干暖,山地冷湿,冬寒夏凉,水热不足,年均温4℃~12℃,年降水量500毫米~900毫米。天气晴朗,日照充足,年日照1600小时~2600小时。

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:季风气候明显,雨热同季;区域间差异显著,东部冬暖、春早、夏热、秋雨、多云雾、少日照、生长季长,西部则寒冷、冬长、基本无夏、日照充足、降水集中、干雨季分明;气候垂直变化大,气候类型多;气象灾害种类多,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,主要有干旱,其次是暴雨、洪涝和低温等。

2014年,四川国土面积48.6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.1%,居全国第5位。但由于人口众多,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。

四川地貌复杂多样,有山地、丘陵、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,分别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7.1%、12.9%、5.3%和4.7%。土壤类型丰富,据第二次土壤普查,全省共有25个土类、66个亚类、137个土属、380个土种,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.48%和32.60%。

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共分8个一级利用类型(表1),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。除橡胶园以外,其他省的一、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,在全国极富代表性。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,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,占总土地面积的68.9%;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,占全省耕地的85%以上;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,占全省园地的70%以上;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。

四川地质构造复杂,成矿条件有利,矿产资源丰富,种类比较齐全。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,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82种(亚矿种101种),有29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。作为四川优势矿产的天然气、钒、钛、轻稀土、硫铁矿、芒硝、岩盐等1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。铁、晶质石墨、石棉等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。

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:一是资源总量丰富,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;资源种类齐全,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。除钒钛磁铁矿、岩盐、芒硝、铅锌、硫、铁矿、石棉、云母、金、磷、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,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,质量差、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。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,区域特色明显,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。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(攀西)、川南、川西北三个区并各具特色:川西南以黑色、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,其他矿产也很丰富且组合配套好,是中国的冶金基地之一;川南以煤、硫、磷、岩盐、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,蕴藏量大,是中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;川西北稀贵金属(锂、铍、金、银)和能源矿产(铀、泥炭)资源丰富,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。三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,富矿不足。除铅、锌、镉、银、岩盐、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,其他矿产多为中、贫矿。四是矿床的共生、伴生矿多,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,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。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、钒、钛共生,川南的煤矿为煤、硫共生,川西北的锂矿为锂、铍共生。

四川省水资源丰富,居全国前列。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.75亿立方米。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,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,号称“千河之省”。水资源总量共计约为3489.7亿立方米,其中: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.5亿立方米,占水资源总量的73%;上游入境水942.2亿立方米,占水资源总量的27%。另有地下水资源量546.9亿立方米,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。境内遍布湖泊冰川,有湖泊1000多个、冰川200余条,在川西北和川西南还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沼泽,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,加上沼泽蓄水量,共计约35亿立方米。

四川水资源总的特点是:总量丰富,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,但时空分布不均,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;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,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,大多集中在6月—10月,洪旱灾害时有发生;河道迂回曲折,利于农业灌溉;天然水质良好,但部分地区也有污染。

四川生物资源十分丰富,保存有许多珍稀、古老的动植物种类,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。

植被类型多样,植物种类非常丰富。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,约占全国总数的1/3,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。其中:苔藓植物500余种,维管束植物230余科、1620余属,蕨类植物708种,裸子植物100余种(含变种),被子植物8500余种,松、杉、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。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84种,占全国的21.6%。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,其中:药用植物4600多种,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,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;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,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;野生果类植物100多种,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,居全国之首,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;菌类资源十分丰富,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,占全国的95%。2014年末,森林覆盖率35.75%,比2013年提高0.25个百分点。

动物资源丰富,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,约占全国总数的45%以上,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%。其中:兽类217种,鸟类625种,爬行类84种,两栖类90种,鱼类230种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,占全国的39.6%,居全国之冠。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,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1206只,占全国总数的76%,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。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%,其中:毛皮、革、羽用动物200余种;药用动物340余种。四川雉类资源也极为丰富,雉科鸟类20种,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%,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,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、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。

四川是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,旅游资源极其丰富,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,具有数量多、类型全、分布广、品位高的特点,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。

四川省九寨沟、黄龙、峨眉山—乐山大佛、青城山—都江堰、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。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(九寨、卧龙、黄龙、稻城亚丁)。已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,省级风景名胜80处。有9大5A级旅游景区,在全国排第三;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。截至2014年末,全省自然保护区168个,面积8.4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.35%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。有湿地公园33个,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0个。森林公园123处,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,森林公园总面积77.88万公顷,总数位列全国第七。四川地质构造复杂、地质地貌景观丰富,地质遗迹类型多样,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,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,国家级地质公园16处,其数量居全国前列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。四川也是一个文物大省,有博物馆164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。

据2015年全国1%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测算,全年出生人口84.0万人,人口出生率10.3‰;死亡人口56.6万人,人口死亡率6.94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3.36‰。年末常住人口8204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63.8万人。其中,城镇人口3912.5万人,乡村人口4291.5万人,城镇化率47.69%,比上年提高1.39个百分点。

2015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.4万所,在校生1514.7万人,教职工102.1万人,其中专任教师84.5万人。

年末共有小学6487所,招生93.5万人,在校生541.7万人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.7%;初中3864所,招生80.7万人,在校生246.4万人;特殊教育124所,招生2398人,在校生1.2万人;普通高中726所,招生49万人,在校生147.1万人;中等职业教育550所,招生44.1万人,在校生110.8万人。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591个,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2.1万人次。

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09所。普通本(专)科招生43.7万人,增长6.7%;在校生138.8万人,增长4.5%;毕业生36.2万人,增长6.8%。研究生培养单位38个,招生2.9万人,在校生9.0万人,毕业生2.5万人。成人高等学校15所,成人本(专)科在校生40.4万人;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2.2万人次。

2015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3500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4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00亿元。年末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80个,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2个。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。全省全年共申请专利110746件,获得授权专利64953件,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0437件,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9105件。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896件,审理结案891件,结案率99.4%;实施专利项目10109项;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20.4亿元。年末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07家;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;国家创新型(试点)企业26家,其中创新型企业14家,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;省级创新型企业1623家,其中试点企业490家、培育企业1107家;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0个,其中国家试点联盟2个、国家重点培育联盟1个、国家备案联盟7个。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262项,成交金额295.8亿元。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303项。

2015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52个,艺术表演场所45个,文化馆207个,文化站4579个,公共图书馆203个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,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。

年末共有博物馆222个,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4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,市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00处。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全年接待观众2700万人次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。

年末无线座,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。广播综合覆盖率97.1%;电视综合覆盖率98.3%。有线万户。

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7种,出版量16.0亿份;出版期刊353种,出版量5866万册;出版图书10379种,出版量21738万册;出版音像制品135种,电子出版物422种。档案馆247个,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。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99.8万卷。

2015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0029个,其中医院1940个(民营医院1205个)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6208个;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8.9万张,卫生技术人员47.3万人,其中执业医师14.9万人,执业助理医师3.3万人,注册护士19.1万人。妇幼保健机构201个,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.5万人,注册护士0.8万人;乡镇卫生院4508个,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.3万人,注册护士2.3万人。

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4612.2万人次,其中医院15991.6万人次(民营医院2458.1万人次),基层医疗机构27158.1万人次;出院1542.9万人,其中医院1040.2万人(民营医院229.9万人),基层医疗机构452.3万人;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.2%。

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(县城)8个;农村自来水普及率、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.5和3.0个百分点。

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(市、区)。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提高到63.5%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率100%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孕产妇死亡率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,分别降至21.68/10万、7.8‰、8.92‰。

2015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0枚、银牌9枚、铜牌7枚;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1枚、银牌5枚、铜牌2枚;获全国比赛金牌19枚、银牌24枚、铜牌26枚。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5.4亿元,增长12.8%,共筹集公益金12.8亿元。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、省级21所,市(县)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28所;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5个。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9167条,当年新建1081条。实施体育“十项惠民行动”,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452个。

2015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30103.1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.9%,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。第一产业增加值3677.3亿元,增长3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3.2亿元,增长7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12132.6亿元,增长9.4%。

2015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.4万公顷,比上年下降0.2%;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9.8万公顷,增长1.0%;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.2万公顷,增长3.7%;蔬菜播种面积135.0万公顷,增长2.6%。

全年粮食总产量3442.8万吨,比上年增产2.0%,其中小春粮食增产1.9%;大春粮食增产2.0%。经济作物中,油料产量307.6万吨,增产2.2%;烟叶产量22.2万吨,减产1.0%;蔬菜产量4240.8万吨,增产4.2%;茶叶产量24.8万吨,增产6.2%;园林水果产量806.5万吨,增产6.2%;中草药材产量43.9万吨,增产3.7%。

全年肉猪出栏7236.5万头,比上年下降2.8%;牛出栏295.5万头,增长6.0%;羊出栏1698.0万只,增长4.0%;家禽出栏66154.9万只,增长2.3%。禽蛋产量增长0.9%,牛奶产量下降4.7%。

全年完成荒山荒(沙)地造林29.2万公顷。其中,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.2万公顷,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.2万公顷;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71.0万公顷。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43个,其中省级湿地公园19个,国家湿地公园24个。年末森林覆盖率36.02%,比上年提高0.26个百分点。

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0.2万公顷,比上年增长1.5%;水产品产量138.7万吨,增长4.5%。

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.8万公顷,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73.4万公顷。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.0万公顷,累计838.9万公顷。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71万人。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40.1万千瓦,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00.2万千瓦,增长5.8%。全年农村用电量174.8亿千瓦小时,增长3.1%。

2015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084.9亿元,比上年增长7.6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.6%。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38户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9%。

在规模以上工业中,分轻重工业看,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.3%,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.3%,轻重工业的比为1:2。分经济类型看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.6%,集体企业增长4.3%,股份制企业增长9.5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.7%。

分行业看,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增长。其中,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.3%,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1.4%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.1%,汽车制造业增长10.0%,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.6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.6%,纺织业增长13.2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.5%,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7.7%,医药制造业增长12.3%。

从主要产品产量看,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14.6%,汽油增长11.6%,天然气增长5.5%,发电量增长0.9%,铁矿石原矿下降3.5%,成品钢材下降3.8%,水泥下降3.3%,白酒增长6.0%,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7.1%,汽车增长9.1%,电子计算机整机下降16.8%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6.7%。
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876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.7%。实现利税总额3887.9亿元,下降2.5%。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44.0亿元,下降5.3%。其中,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529.8亿元,增长16.5%;股份制企业1716.5亿元,增长4.7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30.9亿元,下降53.6%。

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9.1亿元,比上年增长7.9%,其中税收收入2353.1亿元,增长1.8%。

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7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0%。按经营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151.7亿元,增长11.7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6.1亿元,增长13.2%。按消费形态分,商品零售额11921.7亿元,增长11.9%;餐饮收入1956.0亿元,增长12.3%。在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中,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33.1亿元,比上年增长78.7%。

从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主要商品零售额看,粮油、食品、饮料、烟酒类增长19.1%,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增长12.3%,日用品类增长19.4%,化妆品类增长15.7%,金银珠宝类增长5.0%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.9%,中西药品类增长17.3%,家具类增长20.3%,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3.8%,汽车类增长6.3%,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.6%。

201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4.4亿美元,比上年下降2.0%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19家,累计批准10791家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00.7亿美元。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19家。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15家。

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45.3亿美元,完成营业额54.6亿美元,比上年下降23.5%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45家,境外投资企业累计537家。

全年在履约的国内省外投资项目8623个(含往年结转项目)平均到位资金规模为1亿元,比上年增加949万元;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116.0亿元,增长3.6%。

全年进出口总额3190.3亿元,比上年下降26.0%。其中,出口额2056.5亿元,下降25.3%;进口额1133.8亿元,下降27.2%。

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449.2亿元,比上年下降17.1%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5.3%;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295.3亿元,下降23.5%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0.5%。区内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323.8亿元,下降53.8%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0.1%。

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184.8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10.1%。其中,住户存款余额28575.9亿元,增长10.8%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011.8亿元,增长12.2%。其中,住户贷款余额11679.2亿元,增长8.4%。

年末共有保险公司83家,按业务性质分,有产险公司37家、寿险公司41家、养老险公司3家和健康险公司2家;按资本国别属性分,有中资公司63家,外资公司20家。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267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5%。其中,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47.4亿元,增长13.1%;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19.9亿元,增长23.3%。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54.1亿元,增长21.4%。其中,财产险赔款支出234.5亿元,增长13.6%;人身险赔付支出219.6亿元,增长31.0%。

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、期货公司3家、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、证券公司分公司27家、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、证券期货营业部317家。年末有证券投资者账户1132.4万户,全年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17.4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1.8倍。

2015全年全省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(工业节能节水和淘汰落后产能方向)支持工业节能节水工程建设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合计75个,其中节能项目31个、节水项目12个、电机能效提升项目3个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7个、高效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产业化项目1个、绿色能源工程项目9个、清洁生产(灰霾治理)项目2个。

全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8.7亿元,完成工业企业治理项目444个,其中工业烟粉尘治理项目127个,工业挥发有机物治理项目77个,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项目30个,清洁生产审核项目210个。11条重点小流域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展开,完成30个服务人口5000人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消除劣V类水质的目标任务。

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9个,面积8.4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.35%。年末有国家级生态县(区)15个,省级生态县(市、区)48个。

2015全年发生道路交通、工矿商贸、铁路交通、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事故1843起、死亡1030人,分别比上年下降18.2%和15.9%。自2001年以来安全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,全省全年首次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。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.100人,下降10.4%;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.899人,下降23.1%;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.843人,下降6.2%;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.803人,下降4.1%。

2015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81.1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7%。其中,邮政业务总量138.6亿元,增长18.1%;电信业务总量1142.5亿元,增长25.6%。年末拥有局用交换机容量(含接入网)754.7万门;移动电线万户。年末固定电线万户,移动电线万户。固定电线.6万户,长途光缆线万公里,本地网中继光缆线万公里,接入网光缆线万公里。

2015全年公路、铁路、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500.1亿吨公里,比上年增长6.3%;完成旅客周转量1623.8亿人公里,增长6.0%。铁路营运里程4710公里;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16公里;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233万标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