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拳打进了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又因为打拳被扒光扔进冰天雪地……
2023年1月24日二战时期,那些横扫欧洲的“德国鬼子”为什么那么顽强?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训练?
该片上映于2004年底,比《帝国的毁灭》稍晚一些。与其评分显示的一样,该片与《帝国的陷落》相比无论是可看性还是表达的深度都丝毫不落下风!
许多的电影都喜欢从孩子的视角来描写战争,《希特勒的男孩》也是如此。倒不如说,这是军武菌看过最悲惨的校园题材电影!
你听说过“纳波拉(Napola)”吗?这是一种学校的名称,全称是国家政治教育院。专门为纳粹德国培养统治工具,从这里毕业能安稳的成为德占国的地方官、党卫军或国防军的基层军官…
是的,这里是德国最好的军校,学校中的他们被称之为元首的精英,亦称之为希特勒的男孩…
主角腓特烈·魏玛出生在柏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。十九岁的他,对拳击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一天下班后,在柏林当地的拳击俱乐部里,他击倒了一名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。
一位德国军官欣赏他的拳击技术,邀请他进入他所任职的一所特殊中学进行学习——一座位于奥地利的纳波拉学校……
父亲极力反对,但是厌倦了工人生活腓特烈却有他自己的想法——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!他连夜出走,自己跑到了奥地利,进入了那座城堡中的纳波拉学校…
训练课程包括语言、文学、宗教、步兵技能、飞机驾驶当然还有他最喜欢的拳击。
然而,这样风险就很高:一个学员因为过于紧张,将拉响的手榴弹掉在了人群中间…
当引燃的手榴弹威胁到同学生命时,所有人都呆若木鸡…突然,只有那个尿床的齐格弗雷德选择扑向手榴弹,保全了他人性命。
学校对于此事高度重视,没有人再说他尿床的事情,大家瞬间就将他奉为英雄。地区长官在葬礼了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:
这个人,这个在葬礼上躺着的人;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毫不犹豫,挺身而出!在我们的时代,不需要懦弱和妥协!不需要虚有其表的人!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!
然而,事情总让腓特烈觉得怪怪的:学校肯定的是这种行为,而不是齐格弗雷德本人!他以前受到的任何不公待遇均为被学校承认,甚至有意闭口不谈…学校只是一味地肯定他的英勇事迹,强调要不惜牺牲生命,疯狂的为纳粹效忠…
腓特烈去同学艾赫伯特家做客,他的父亲正是在葬礼上演讲的地区长官,正巧那天是这位长官的生日。
艾赫伯特热爱文学,他准备了一首诗送给他的父亲。但是,父亲甚至没有让他读完他的诗…反而是作为客人的腓特烈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:大家都对他的拳击技术津津乐道,甚至邀请他在饭后展示一下他的技术。
两位好友站在了拳台上,艾尔伯特当然不是腓特烈的对手。但是他们必须在大人面前厮杀…如同动物一般,用拳头决出他们的优劣……
但是,这件事让腓特烈明白了:大人们也好,学校也罢,整个国家看中他的仅仅是他优秀的拳击技巧,艾赫伯特的特长是文学,所以他永远不会被这个为战争而生的国家看好…他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,评判他们的标准只有战争。
之后,由于东线年级学生提前毕业,直接开赴了战场。腓特烈等7年级学生,看着他们临行的背影,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恐惧……
艾赫伯特终于对这个学校,这个家庭和这个国家完全的失望。这个热爱文学的17岁少年,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——他不愿成为法西斯的帮凶,做和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事情…最终,在他的父亲送他前往乌克兰前线之前,他选择永远沉入冰湖,似乎想以此来控诉这个畸形的国家!
然而此举被校长强烈反对:在为了元首、祖国、民族牺牲的人中间,没有自杀者的位置…甚至他的父母也是这么认为的…
艾赫伯特的死亡变得毫无意义,他的控诉并不被人接受,反而再次成为懦弱、怯战的反面典型。这让腓特烈真正的认识到这个国家的可怕…
腓特烈幻梦的破碎和任何时代失去梦想的孩子是一样的,成长的烦恼促使我们不再天真。但是腓特烈要承受的要比其他孩子沉重的多,因为那些烦恼总是能牵扯到战争、国家、和人命……
在这最终的拳赛中,腓特烈终于理解了艾赫伯特,在击倒对手之后,没有下狠心补刀。最终,他被对手的反击打倒在地,输掉了拳赛。腓特烈用它自己的方式,对纳粹的罪恶行径做出了抵抗。
在失去了拳击这个他唯一的长处之后,他被要求在校长面前立刻脱光制服——他被开除了…
他穿着春天来到学校时的薄衣短裤,的双腿步履蹒跚的走在大雪里:1943年寒冬的风雪吞噬了腓特烈的身影,就如同它吞噬整个德国,让整个国家走向万劫不复之路……
从三年前被拳王吴良打断手臂后,艾迪生就放弃了拳手的自尊,和黑道健哥勾结,打假拳。令他没想到的是,健哥的女儿,竟然是那个专门揭发假拳、专门和他作对的麻辣女记者马小。更让他欲哭无泪的是,因为一次意外的电击,他们灵魂互换了!
人想尽一切办法换回身体,过程笑料百出,结果却是白费。拳皇吴良在此时又放言要在拳王挑战赛上将艾迪生打死。可是现在,艾迪生的身体里可是完全不会打拳的马小!
迪生如何在这场拳赛中获胜?他们最终能换回自己的身体吗?除了拳赛和灵魂互换,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……